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

华教教义解读:中和中庸(一)

华教教义解读:中和中庸(一)

《礼记·中庸》说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“中和”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,即社会上(或自然界)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,矛盾交织,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,复杂的平衡;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、共生并存,互相促进;实现“和而不同”、“和实生物”。

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?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。

孔子把这种“中庸”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,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。

 “中和”也简称为“和”。“和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,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“中华'和’文化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子曰: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意思是“社会秩序的作用,贵在使社会和谐。”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,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。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“家和万事兴”;做生意讲“和气生财”;搞政治要求“政通人和”;做事业要“和衷共济”、“内和外顺”;与人相处要“和以处众”;对外关系要“协和万邦”。总而言之,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。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,极其深入人心。

“中和中庸”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,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。和谐好极了,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?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,以中庸为手段,达到中和的目的。

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,以为是折中调和、庸庸碌碌,不分是非、不讲原则,各打五十大板、各赏十块大洋,其实根本不是这样。

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,恰如其分,恰到好处。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,既不要不到位,也不要太过份,“过犹不及”。中庸之“中”,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,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。犹如一杆秤,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,才能找准平衡点,从而把秤杆摆平,把重量搞定。假如中庸之 “中”固定为折半以取中,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,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。

当然,处理矛盾交错,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,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,是非常困难的。所以孔子说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!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在这里,孔子明明白白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,可见决不是“折中”的意思;再则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,各赏十块大洋,那是任何一个蠢才都会干的,怎么会比上刀山还难?怎么会断言“不可能也”?(作者:王在望,华教创始人、200万字中华传统文化百科全书《华典》编撰者。日前,华教已同时在韩国和澳门启动注册,发展海外各国的各级教区,在中国国内不开展任何活动)

 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你怎么争,都争不过天道

        “你怎么争,都争不过天道”,这是一句深含哲理的话语。它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,即我们不能总是想要逆天而行,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不可改变的事实。相反,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现实,顺从天道,适应环境,与之和谐共处。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追求自由、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愿望。我...